学术动态 || 梁晓玲教授硕博研究生组会解读“大语法”理论:建构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

作者: 时间:2025年06月16日 11:50 点击数:

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梁晓玲教授于2025年6月5日带领其8名硕博研究生开展组会活动,并邀请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副组长姜君教授、文学院副院长郑晓峰参与组会研讨。此次组会系统阐释了近年来流行的“大语法”理论。该理论突破传统印欧语语法框架,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视角与方法论。

  梁晓玲老师对“大语法”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讲解。她指出,“大语法”是一种理论突破,是从“主谓结构”到“对言语法”的范式转换。“大语法”又称“对言语法”,与以印欧语为代表的“小语法”相对。传统印欧语语法以“主语-谓语”为核心,强调“名词-动词”严格对应及“主从关系”,难以解释汉语中“动词作主语”“流水句”等现象。而汉语语法是语义、语用、声韵融合的整体系统,以“对言格式”为主干,通过“并置成对”“互文见义”实现意义建构。汉语语法研究长期受印欧语理论影响,“大语法”回应了“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”建设需求。



  博士生满蛟以当代作家班宇小说为对象,分析流水句、四字格、韵律节奏中普通话与东北方言互文现象。方言借助俚语等还原生活经验、呈现情感真实,普通话插入诗化意象承担文化赋值,二者对话互文服务于表达与情绪营造。他认为班宇在摆脱翻译腔、探索汉语腔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,但需防止方言滥用。

  博士生李晓鑫以“我哪知道”“我怎么知道”为例,结合“传情达意不二”理论分析。二者基本意义均为“不知道”,但对话互动中用法功能有别,“哪”“怎么”的差异反映说话者否定客观状况时的不同心理倾向,体现了“大语法”理论中“意义存在于实际运用与互动对话”的核心观点。

  姜君教授和郑晓峰副院长在组会期间也对“大语法”理论分析提供了教育学和古代文学方面的实际语料,认为语言学对于教育学、文学的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。“大语法”理论,以“对言格式”“互文见义”为核心,打破了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壁垒。从语文教学的句式解析,到古代诗词的对偶韵律,大语法正在搭建学科融合的桥梁。




Copyright©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.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版权所有